校园新闻
校友风采|“六秩匠心守农脉 淬淬星火耀田畴”三明农校校友风采展示




没有光环的星宿:默默耕耘的基层科技工作者
在三明农校建校六十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之际,我们聚焦那些在光环背后默默耕耘的基层科技工作者。他们如同星宿,虽光芒微弱,却汇聚成三明市乃至更广阔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璀璨星河。他们的工作日常、琐碎,远离媒体的焦点和领奖台的荣耀,但正是这日复一日的实践、坚守与传承,构成了产业最坚实的根基。他们的故事,是校训“笃信、尚美、求知、强技”的生动写照,更是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最真实、最动人的篇章。
杨长桃:水稻繁育的杰出贡献者

杨长桃,三明农校1975年复办后的毕业生,长期奋战在农业科技一线,从事水稻繁育工作。1995年,入选《中国科技人才大辞典》;1999年,荣获三明市“市拔尖人才”荣誉称号;2011年,荣获三明市农科所建所50周年“突出贡献奖”及奖牌;十余次荣获市(厅)级、局级“先进个人”表彰。曾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项;福建省科技二等奖1项、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、福建省农牧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;三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、三等奖4项,三明市创新成果二等奖1项。成功育成(含引进)并通过审(认)定的水稻、蔬菜品种25个,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,推动区域农业发展。1995年,获省首届青年农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;在学术期刊(CN刊物)发表论文53篇,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。参与编写农业技术类实用丛书与资料汇编共7册;独立编著专业丛书1册。扎根农业科研一线数十载,杨长桃以丰硕的育种成果、卓越的科研成就和对区域农业发展的突出贡献,诠释了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,是三明农校学子躬耕田野、科技兴农的典范。
陈少庭:推动地方种业发展的育种专家

陈少庭,1982年农学3班毕业生,教授级高级农艺师,三明市“市管拔尖人才”。他践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初心,毕业后,一直在基层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,致力于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选育与应用。1998年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,开创了我省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先河。多年来他主持选育的“两优多系1号”、“红两优6号”等5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和省级品种审定,累计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。他的职业生涯恰逢三明市打造“中国稻种基地”的关键时期,他与其他农校校友一起默默耕耘,助力三明市连续七年稳居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。他用四十年的坚守证明,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用科技服务农业,同样能成就精彩人生。他的“学农爱农、服务三农”精神正是三明农校人的最佳诠释。
罗国权:种业革新的“开拓者”

(左1:罗国权)
罗国权,1985年农学7班毕业生,高级农艺师,长期从事水稻种业工作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罗国权同志勇挑重担,肩负起建宁种子公司总经理的职责。他以敢闯敢试的改革魄力,勇当当地种业发展的“开拓者”,致力于推动种业转型升级,为建宁县构建起从“零散种植”向“产业集群”跃升的坚实发展框架。他主导推进“规范育秧+机械栽插”技术的广泛应用,成为建宁县成功入选“全国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示范县”的核心支撑条件之一。在他的推动下,全县制种综合机械化率目前已达85.2%。依托沪明对口合作平台,他积极引进罗利军团队的节水抗旱稻品种,并创新实施“机械+品种”协同推广模式。通过连续三年系统的实验示范,获取大量数据,验证了“机插田制种单产提升5%”的成效,打消了农户对新技术的疑虑,推动机插制种技术实现大面积普及。多年来,该项技术累计惠及制种农户5000余户,带动年均增收超过2000万元,为建宁县种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张建新:作物遗传改良的科研先锋

张建新,三明农校1986届农学8班毕业生,高级农艺师、推广研究员。长期在三明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从事作物遗传改良工作,坚守科研一线,致力于水稻育种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。主持育成11个杂交水稻新组合,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,8个通过省级审定,4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,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,荣获“三明市优秀人才”称号。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,科研成果突出,彰显区域农业科技影响力。他扎根农业科研,推动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,服务乡村振兴。其成长历程生动诠释了三明农校“笃信、尚美、求知、强技”的育人理念,展现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显著成效,是从职教学子成长为农业科技骨干的典范,为广大学子树立了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的榜样。
罗英:辣椒新品种选育的领军人物

罗英,三明农校农学9班毕业生,研究员,现任三明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。长期扎根农业科研一线,致力于辣椒新品种选育与推广,取得显著成效。带领团队育成“明椒”系列辣椒品种,其中“明椒9号”亩产达2000-2500公斤,增产60%以上,成为朝天椒理想替代品;“明椒7号”辣椒碱含量高,被誉为“魔鬼辣椒”,广泛应用于生化农药与功能性涂料。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,他深入宁化县曹坊镇石牛村,示范种植“明椒7号”,使当地种植效益提升50%以上,产量翻番;疫情期间坚持赴俞邦村开展服务,提出“农业+第二课堂+旅游”创新模式。牵头建成国家蔬菜改良中心——高辣和超辣辣椒品种创新中心,为辣椒育种提供重要平台支撑。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,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母校增光添彩。
吕军:扎根田野,守望三农

吕军,三明农校园艺9班毕业生,高级农艺师、省级科技特派员。他长期扎根光泽县农村,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,打通科技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作为科技特派员团队骨干,他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、茶园果山和合作社生产基地,积极开展茶园管护、茶叶制作、果树水肥管理、整形修剪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指导,切实解决农业生产难题。他积极推动茶文化传承与茶科技应用,助力光泽县于2020年获评“全国茶叶百强县”。他曾受邀登上福建电视台乡村振兴·公共频道《福建省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-兴农讲堂》栏目,主讲《福建落叶果树春季定植与修剪技术》,课程广受果农好评。吕军始终秉持服务“三农”初心,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,以实干担当践行科技特派员使命,生动诠释了三明农校学子扎根基层、服务乡村的优良传统,成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人物。
蓝蔚青:从园艺学子到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的科研之路

蓝蔚青,三明农校园艺19班毕业生,现为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。他学术造诣深厚,先后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9篇,其中SCI收录95篇,中科院一区TOP论文50篇,5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。入选2025年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,获评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1%。主持“十三五”国家重点研发计划“蓝色粮仓科技创新”重点专项子课题等13项重要科研项目,其研究成果为水产品保鲜技术带来重大突破。2015年赴日本东京海洋大学、鹿儿岛大学访学,拓展国际视野。获得60余项教学荣誉,包括国家一流课程、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;出版教材13部,主持各类教学改革项目21项。他指导的23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,14名获“上海市优秀毕业生”称号;指导学生获奖70余项。从三明农校的园艺学子,到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大学教授,蓝蔚青用实力诠释了三明农校的育人成果,为母校60华诞献上了一份厚礼。
六秩芳华,薪火相传。这些默默耕耘在农业科研与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科技工作者,或许没有耀眼的聚光灯,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奉献,诠释了“敦品砺能、服务社会”的真谛。他们如星火般散落于田间地头,用科技播撒希望,用实干书写担当,将青春与智慧熔铸于一粒种子、一片稻田、一方土地。他们以不同的路径奔赴同一个初心——强农兴农。他们的故事,是三明农校六十年办学最生动的注脚,更是激励后来者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。未来,这束光必将照亮更广阔的田野,续写新时代“三农”事业的壮美华章。
撰 稿:涂景春、吴珊
素材来源:各校友
编 辑:揭淑荣
初审初校:官炳火
复审复校:胡安生
终审终校:陈文优



闽公网安备:35042702350457号